• 逼退择校热:“史上最强”只是第一步
    • 答疑网
    • 2020-04-01 12:57:53

  • 摘要: 捐资助学不能与入学资格挂钩,择校生和家长的信息都要在网上公布,将择校率控制在5%以内……昨天,浙江省教育厅

    •     捐资助学不能与入学资格挂钩,择校生和家长的信息都要在网上公布,将择校率控制在5%以内……昨天,浙江省教育厅对治理中小学择校乱收费祭出重拳,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共鸣,甚至被人称为史上最强的控制择校举措。这几年,包括本市在内的各地教育部门都在不断推出针对择校的治理措施,让人又爱又恨的择校现象,是否真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说起择校,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爱它,因为孩子由此才能进重点名校读书;有人恨它,因为教育公平的原则无法贯彻,只能眼看着“拼爹”成了个别人升学的捷径。客观来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择校热,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可是,优质的中小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集中在传统的发达片区。“僧多粥少”的现实之下,跨区跨片或者成绩不够没关系、交钱就能降分录取,择校这个“创新”的招生制度由此诞生。

          为了让孩子读个好学校,家长们各显神通,要么带孩子上奥数班、特长班,希望小升初时能加分,要么花高价买学区房,只为一个重点学校片区的户口。只要能进好学校,赞助费、择校费、寄宿费,不管什么名义的乱收费,家长们都只能咬牙交钱。

          可是,择校热的背后,是对义务教育公平原则的违背。而名校从师资到生源的优势集中,也让薄弱校与其差距越拉越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让家长更加义无反顾地择校。

          为此,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招破解择校难。此次浙江教育厅对择校乱收费出台的众多举措,比如捐资助学不能与入学资格挂钩,择校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地址等)要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等,招招都针对择校过程中的“软肋”下手,一针见血。

          今后,有钱的家长想给学校捐钱换个升学指标,这条路是被堵死了。有关系的家长想通过托人情、批条子进名校,对个人信息网上公示就不得不忌惮。

          不过,通过阳光招生的方式来对择校乱收费说不,只是逼退择校热的第一步。真正破解择校难题,让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才是根本之计。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居住半径也日益扩大。而教育、医疗、商业等资源则过于集中在传统的城市中心。如果能把百姓最关注的这几大资源在城市整体布局规划上均衡配置,人们择校的动力自然会小很多。试想,如果家门口就有南开耀华,哪个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路去上学,谁希望每天浪费一两个小时专门来接送孩子?

          当然,新学校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薄弱校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向名校看齐的,所以,教育部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师资的均衡。名校之所以成名校,名师是资本之一。所以,要让过于集中在一些名校的名师流动起来,让他们能在薄弱学校传道授业。同时,财政投入也不能偏向名校,反而应加大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这样学校才能慢慢赢得家长的关注和认可。此外,在招生时,把现有优质学校的名额平均分配到区域内的中小学,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升入名校,也是吸引家长放弃择校的良方。

          化解择校难,少不了的是教育部门的决心。但是,只有决心还不够,消灭择校还需要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日渐进入“深水区”的教改,也许会步步惊心,也需要步步为营,但只要不忘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终究会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