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亲述:我是如何解决择校难题的?
- 新浪教育
- 2020-04-04 07:39:51
-
摘要: 不久前,BBC一段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的真人秀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教育体制的争议。 年轻的家长们无非纠结在3大类学校的选择上
不久前,BBC一段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的真人秀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教育体制的争议。
年轻的家长们无非纠结在3大类学校的选择上:
1。制内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地公办学校,本地双语学校
2。接受中国籍学生的,体制外国际学校,或一些学校开设的国际部
3。完全只招收外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
选校,这个故事像围城,不同的学校的家长们总在互相打比较,跨越学区,有地甚至举家离乡,为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学习体系。
自家的两位哥哥是100%的转学骇客,让我也成了选校大师。7年里从北京报考竞争最激烈的世界外国语小学国内部,读完一年半转到由中国人管理的中国第一家仅招外籍学生的北京中学国际部,到温哥华排名前五的公立学校, 又在准备申请英国的寄宿学校。我很庆幸的是孩子们体验的每个体系最好的学校,遇到了最负责任的老师。然而,回看这些年的转学经历,我们经历了不少收获和曲折,到底他们各有哪些不同
北京本地重点小学
这些学校选拔学生激烈,录取率可达百里挑一,从一年级开始每日接受班主任老师与各任课老师兢兢业业地认真打造,从语文每个单词的反复抄写和小测验,数学各种运算的反复练习,英文也是要求几种教材一起上马的节奏,越到周末,越到假期,各种练习更是像雪花一样飘洒而至,个中强度同道中人一定都有体会,此处省略一千字。
我们得到了:
扎实的语文数学基础知识。
养成了以排除万难也要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还接受了人生就是竞争,要在30至40人的队伍中力争上游的好意识。(因为考试是在隔三差五,分数也是赫然在目)
我们失去了:
自由的广泛阅读的时间。(对我们家十分宝贵,因此我们转校)
在创造性思维方向的培养。
足够的运动与开拓个人兴趣的时间各种大小考试成绩带来的自卑或颓废。
华裔为主的国际学校
由于学校大部分为华裔或是亚裔的原因,所以学校生源比一般国际学校(非亚裔比重高)对学业要求高,北京中学国际部也保持了许多年来IB考分全世界第一的超然地位。
学校的中国老师学术功底深厚,而中国老师为班主任外教为副班主任的体系也使得学校承袭了原来本地学校拥有的对学生管理细致认真的优良传统,除了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包括数学课程都由英语开展。
学校拥有运动,音乐等许多社团,学校在一年级开始对语文,数学,英语科目都分成三个等级,学生按照各自水平进行上课,在五年级以后,学校更早早地开设高班,也就是各学科的每班10%(25个学生大约2个半)可以进入高班,这种高班制度一直沿袭到高中,导致在整个年级拥有之多的同时只有一个班的学生可选读 IB课程,其中另外个班为AP课程。
我们收获了:
依然进行的语文知识学习。(但是强度大大小于世界外国语小学)
充分的课后阅读时间。
老师悉心的个人关怀(每班25人左右)在中国环境得到较好的英文教学环境和系统的美国课程。
有适当的体育及艺术等课外活动。
有些国际化而有华裔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友情基础。
我们可能失去了:
夯实的语文基础。
夯实的中国数学基础。
由于五年级极少的比例进入高班,大部分学生在五年级就有落寞感(因为自己不再跻身名列前茅),而且这种重新晋升条件十分严苛。
由于无法成为10%,早早就失去了对IB课程选择的梦想(我了解中国家长都对IB青睐有加)。
只招收外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
我们收获了:
国内可获得的最好的英文教学体系
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以及专业图书馆老师的阅读指导
在中国体验国际化和多元文化
在音乐等艺术学科上上更专业更大量的课外活动
我们可能失去了:
语文学习无法达到作文中国人的平均水平
数学水平无法达到国人数学的傲娇程度
牺牲了与本地学校同龄人群体的社交
回望哥哥这七年求学生涯,我确切的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像一个种子,他的花期不尽相同。我们该为孩子们选择最好的土壤,最适合他们舞台,静静地等待这份收获。我自己也从最初的盲目追求国际教育的阶段到了如今我更大程度的认同中国教育的可圈可点。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
- 相关文章